东方乐器博物馆前身为“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始建于1984年,1987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时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艺术院校中首个乐器博物馆。2001年,博物馆更名“东方乐器博物馆”,贺绿汀同志题写馆名,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汇区科普基地”。东方乐器博物馆藏乐器约800余件(套),跨越8000多年,包含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乐器,藏有中国西南、...
曾侯乙编钟1978年,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编钟,全套编钟由64件钟和1件镈(为楚王所赠)组成,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分三层悬挂,上层都挂钮钟;中、下层都挂甬钟。每个钟都能发双音,即敲击其“正鼓部”或“侧鼓部”能发出互为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不同音高。这套编钟的大部分音区已有完整的十二个半音,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各钟体上的乐律铭文总共有2,800多字,它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知的乐律...
笛 边棱音气鸣乐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管乐器之一。古代也作“篴”。湖南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有两支横吹竹笛,同墓的竹简上有“篴”字。汉代所称“笛”或“长笛”是指竖吹笛,即近现代洞箫的前身。历史上笛的种类繁多。古代艺人除了用竹制笛外,还尝试用骨、玉、玳瑁、瓷、铁、铜等制笛。唐宋以来,衍生出的笛更是丰姿多彩,形态各异,如,义嘴笛、叉手笛、两头笛、七星管、骆驼笛、龙笛、平笛等。史料记载过许多...
日本乐器普化尺八边棱音气鸣乐器。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之一。尺八原是我国唐代形如洞箫的竖吹笛,由宫廷乐工吕才创制十二支一套的竖笛,被宫廷推荐用...
芦笙自由簧气鸣乐器。芦笙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各地形制大同小异,音色悦耳动听。以竹片刻舌为簧片,用蜂蜡封于竹管端,并插于长条形木斗。发音原理同笙,但管底不封闭,音色别具一格。史籍也称“卢沙”。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所记述的“卢沙,傜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 在上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各村寨,大多有大小不一的成套芦笙,最短者长约20~30厘...
东方乐器博物馆前身为“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成立于1987年。2001年9月,正式更名为“东方乐器博物馆”,馆名均由贺绿汀老院长亲笔题写,是我国艺术院校中第一个专业乐器博物馆。经历三十多年的积累,博物馆目前馆藏乐器约700余件(套),跨越8000多年,涵盖全球60多个民族。本展览以德国乐器学者萨克斯(Kurt Sachs)和奥地利音乐学者霍恩博斯特尔(Erich von Hornbostel)于1914年提出的现代乐器分类法(简称H-S分类法)为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