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上音特色的东方乐器博物馆——参观学习心得及新馆建设构想(二)

时间:2020-06-12浏览:3567




文| 史 寅

      二、关于东方乐器博物馆发展定位的再思考
      在参观学习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每个馆都有学习借鉴之处,激发了我对东方乐器博物馆定位与发展的再思考。可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激动、畅想、恐惧甚至泄气等情绪却在不断地交替着。
      为何激动?当然首先是看到了中国高校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整体事业的兴旺必然推动每个个体的进步,有竞争才能促发展,高校博物馆事业大有所为。再反观自己,东方乐器博物馆起步早、方向准,伴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至今在中国的音乐(乐器)博物馆中我们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湖北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数家省级以上大馆并肩中国博协乐器专委会主席团行列),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地位是相匹配的。
      而畅想则往往是与将要到来的新校园规划和新馆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每每看到人家的优点和先进之处,都会反复地咀嚼,想象着如何在我馆运用。幻想着我馆未来的各种景象,立志抓住我们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至于恐惧感,源自于看到世界上最好的乐器博物馆和中国高校中最好的博物馆后,我自感无法相提并论,甚至也永远无法企及。眼前上海、无锡等许多地方音乐类博物馆也如剑在脊,而耳边还不断传入中央院、中国院甚至武音、浙江音院等都在发展或筹建音乐博物馆的信息。在资金和人才都不缺乏的今天,"后来者居上"是瞬间可能发生的。不远的将来,我馆将危机重重。
      再想想当下,将博物馆搬回校园让她发挥更大作用已是众望所归、呼声日高,但在新校园规划中有我馆相应的位置吗?在社会资金不断向教育涌入的时期我们能够进入视角和得到政策扶持吗?我们未来的"新馆"能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吗?所以"泄气"也是无奈的本能反应。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发展是十分艰难的、停滞是十分危险的、而落后则愧疚难当。面对十分不确定的未来,不能只是埋怨与等待,而必须走在时间的前面,切合实际地深入研究,不断汲取专家和各方面的意见,拿出最佳建设方案以及备选方案,以供随时到来的机会选择。同时,大力宣传,尽可能地取得领导、管理部门和师生的认同,逐步使最佳方案成为现实。
      当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我静静地思考、对比分析。首先运用"排除法"和"条件归纳法则",根据现状剔除我们不具备的条件因素,再厘清现实可提供的条件、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我们期待的目标,按照功能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整合。一定要使方案具有教学、科研、对外宣传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优越性,在资源利用、综合配套、便于管理等方面也具备可操作性。慢慢地,思路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1. 做不到的是:像国内湖北、上海、浙江等省级大馆那样通过拥有或收集乐器文物来提高博物馆的档次是不可能的;像比利时、法国国家乐器博物馆那样以大量高品质、有历史价值的乐器来夺人眼球,是办不到的;想用巨资打造像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那样规模和藏品量的博物馆也是极不现实的。
      2. 必须做到的是: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黄金地段、占用学校最优质空间、头顶"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和"艺术院校第一座音乐博物馆"的光环、肩负市领导、院领导和师生们的期望——"东方乐器博物馆"——值!
      3. 最终,我选择的发展方向及定位是:
      兼顾教学科研及社会普及;汇集全院宣传之优质资源;让主体展陈和资讯传播辉映;将展示内容与会议、接待相融。总的工作目标是——地方不大、花钱不多,内容精彩!
      三、关于新馆建设的具体设想
      综上所述,目前拟订的新馆建设方案,是在我院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中,选择可能提供的条件优化组合而成,难免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的色彩。因此宜粗不宜细,只提出方向性建议和勾勒粗线条,以便按照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与改善。
      我院目前的校园规划,是按照"一体两翼"格局部署的。但无论是地理方位还是资源配置,淮海路汾阳路口的"上海音乐学院教育中心(暂名)"无疑都将是最佳区域。她不但是市政府和我院重金打造的最现代化的建筑,还将是上海最黄金地段的文化地标,不管其功能如何定位,都不能掩饰社会对她的期待,更使得决策者无法回避别人的诽誉,因此,精挑细选入驻项目是必然的。既然我们(还包括院内众多学者)认定东方乐器博物馆是上音最兼具文化品质和观赏性之所在,那么进入"教育中心"一定是我们的首要选项。可是,"教育中心"的主体建筑和功能配置市领导有明确限制,院里也早有安排,其它区域也面临诸多强项激烈竞争的局面,目前我馆可能尚不在计划当中。因此,挑选适当的区位和面积,还要融合其它功能以完成院里的工作需求,才能使我们的方案让大家觉得"可行"甚至"更好",具有说服力。
      1. 理想区域、面积以及综合功能
      我们希望选择在"教育中心"贴近淮海路的副楼的一楼建立综合性博物馆,估计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将我院可以用作宣传、展示的东方乐器博物馆、校史馆(贺绿汀纪念馆)以及华人手稿收藏等部分内容一并纳入其中。再通过区域间隔,将学院用作来宾接待的贵宾室和用作举办学术活动的报告厅合理串联。建成一个集教学、展览、接待和学术活动为一体的场所。
      具体方案如下:
      (1)博物馆的正门与"教育中心"主门同向,分设院内外两条通道抵达馆内,既可把最精彩的部分放在门脸上,又便于院内外学生、观众上课和参观。
      (2)综合博物馆对外各馆名称并列,以展现多样功能并获得社会资源。内部则统一布局、统一展示、统一机构管理,不但节省场地和人力,还利于加强馆务建设、学科研究,方便学校对博物馆的使用。
      (3)在中心展区的前端和末端分别连接着来宾接待区和学术报告厅。既方便领导、外宾和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参观博物馆,还让博物馆成为重要接待和活动的背景与氛围,一举两得。
      2. 综合博物馆的展陈样式与工作机制
建立综合博物馆好处是十分明显的:
      (1)弥补了校史馆社会观赏性不强、乐器博物馆与上音关联度不高、华人手稿收藏社会影响面低的弊端,综合起来"既好看又好玩",上课、参观都方便了。
      (2)把以平面展示为主的校史介绍和以立体观赏为主的乐器展览结合陈列,大大节省了场地。如果将两个内容有机地结合,还能增添展陈的学术内涵和趣味性。再将平日里藏在"闺房"里的名人手稿镶嵌其中,不但彰显史料价值,还无形中激发了各界人士捐献的热情。
      (3)大大便利于院里安排接待工作,10分钟、一小时、甚至"走过路过",祥略自如。
      具体方案如下:
      (1)还是要设置一个主厅,以综合介绍为始,加之以古代乐器之重器和精品,让人们视觉和感官上有较大的冲击力。其它的展陈方式可根据面积、内容自由设计。还是按照乐器博物馆"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外国民族乐器"和"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的总走向,穿插于校史的"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上音90年来的成就"、"上音在国际上的影响"、"上音对国家(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贡献"等相对应的内容。以上内容还是使用固定展柜,在同一区域里将乐器展和校史展左右相对分离,既有两条独立的线索,又可以穿插观赏。
      再设立一个可以双面展陈的活动区域,一面用扁状封闭展箱——用于平时展出名人手稿;一面用黑色金属网格——用于随时举办特展或配合学院重大活动做临展。动静结合,增加新鲜活力。
      (2)除了展墙上的图文介绍和序厅里发放的观众手册,我们将制作全场统一的中英文导览讲解,以满足中外观众参观和本院学生自学。导览器采用就近发射式,到哪个展柜听哪个介绍,直接、方便。在每个展柜前设置一个视屏终端,介绍展品,并配有音视频欣赏以及背景资料,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学科内涵;加上现场(或学术厅)举办的专业讲解或表演,这里将成为我院最为活跃的交流场所。新馆里,从展柜、照明、陈设、介绍等服务模式都按照我们学习、积累的经验选择最先进、最适合的办法,让她无愧于这个地段、这个学校,让上音所有的人为之骄傲。
      (3)博物馆独立建制,与院办、外办、宣传部等职能部门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利用博物馆服务;与科研处、音研所和相关系科建立科研机制,将博物馆的研究内容用课题发布、教研项目的方式将全院教师和研究人员调动起来,既提升博物馆的学术水平,又让大家的资源更好地发扬光大,还为研究生提供研究基地,一举三得。假如再能够以此为依托,建立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科研究中心,那更是促进了我院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3. 可能面对的问题
      现在高校凭借国家经济发展和重视教育的大好势头,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博物馆软硬件设施的期待想必不是奢望,也即在任何场合办新馆我们都会追求最佳效果。而前述方案能否实现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意识问题,即所谓的优势是否成为大家的共识,能否在院级、市级的评审中获胜。
      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即使获得了在"教育中心"建新馆的机会,能够得到的面积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展厅效果的最佳化,公共交流、休闲的空间将被压缩。办公、研究乃至非常重要的库房就更不敢奢求了。得做好艰苦奋斗和异处建库房的思想准备,虽然与专业、正规的博物馆要求有距离,但我们不会放弃难得的机遇,更不会因为有困难,而动摇我们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