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东方乐器博物馆藏的宝贝们来到了上海市愚一小学(向红分校),由主讲王佳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弹拨乐器之王”——琵琶的前世今生,感受“转轴拨弦三两声”的悠扬魅力。
在介绍认识这位将近2000岁、陪伴了她有40年的“老”朋友之前,王老师先让现场的同学们猜一猜讲台前的展品是什么乐器?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根长长的棍子,眼神中充满疑惑。其实这是一件乐器,有着很好听的名字——“雨声竹筒琴”,也叫“雨棍”,通常由干燥的仙人掌制成,内部放入小石子、种子或米粒等物品。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干旱地区,是传统仪式中的祈雨器具,而现在仍是非洲和南美洲当地的一种乐器。由于那里气候干燥,所以仍有居民用它来祈雨。其实任何一件民族乐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和当地的生活、文化、经济和政治有着密切关系。
现场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试着演奏了“雨声竹筒琴”,果然音质特别,和下雨的声音非常相向。接着,王佳老师便由此引入这一期“乐舞缤纷”的主题“弹拨乐之王——琵琶”,它的出现和发展同样与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戚戚相关。那么琵琶是不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呢?问题抛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答。其实啊,真正意义上属于我们自己的琵琶并不是在舞台上或在民族管弦乐团里呈现的琵琶,而是乐团里“阮”这件乐器。
老师循着同学们的好奇,讲解着有关琵琶的历史。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这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凡是以这种演奏方法演奏的乐器都统称为 “批把”。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它因此成为了非常盛行的乐器, 并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窟中,我们可以想见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琵琶的指法大概有五六十种。通过两项改革——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右手手指以直接演奏取代拨子演奏——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同学们饶有兴致地聆听着琵琶的历史,并亲身触摸感受,激起着孩子们极大的兴趣。王佳老师还邀请褚婉吟老师现场演奏了博物馆的仿唐直项五弦琵琶,同学们被舒缓的旋律深深的吸引着。
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直项琵琶也就是“阮”流传到民间,受到当地的文化生活等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做了改良。例如彝族月琴,此次带入课堂的是圆形琴身,它还有八角形。演奏时,把琴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竹片或牛角片弹弦,常用于歌舞伴奏。
在介绍完相关琵琶的历史后,王佳老师带领同学们继续欣赏琵琶名曲。琵琶的乐曲分为文曲和武曲。文曲一般指琵琶曲中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以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和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为特点。而武曲则更加激烈、力度较大,具有气势宏伟、结构庞大的特点。讲座尾声,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大一琵琶专业吴佳桐所演奏武曲的代表作《十面埋伏》片段,该曲通过丰富的技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场面和悲壮结局。
琵琶从古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随丝绸之路传入,在中国得到延续发展,再传入日本等国开花,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短短的35分钟,虽然王老师只能浅浅的对孩子们介绍这件乐器,但从同学们津津有味的聆听和沉浸其中的神态,能感受到他们浅尝乐器文化后的喜爱之情。
将馆藏乐器搬出博物馆,传递的不仅是醇厚绵延的历史和优美动人的音乐,更是积淀在国家、民族血液里的文化之魂。相信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和学习,会有更多的孩子们热爱传统音乐文化。
编辑:褚婉吟
审稿:王佳 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