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展览|百年大同(11)研究回顾
“百年大同·线上展”的前十期内容向大家展示了大同乐会先贤们所遗留下的历史资料,如乐器、乐谱与手稿等。然而展览的目的不止于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让更多学者参与到大同乐会的研究中来,透过史料,以历史眼光审视大同乐会的理念、精神与历史价值,对大同乐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本期线上展览是对“大同乐会”的研究回顾,我们选取了大同乐会会员及后人有关“大同乐会”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出版或发表的时间为序展示。
【专著图书】
《怎样弹古琴》
编著者:许光毅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年月:1994年6月
书籍简介:民族音乐家、大同乐会会员许光毅先生编写的一本古琴读物。编著者在书中前言部分提到“由于古琴的演奏技法及传统记谱形式比较复杂,有关参考用书或教本也极缺乏,致使古琴爱好者学习弹奏古琴成为一件困难之事。为适应广大古琴爱好者自学需要,我编写了这本古琴入门读物,力求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书中还编列了基本练习曲和读谱练习题,俾便读者自学有所依循。”
《国民大乐——大同乐会郑觐文主制乐器评介》
编著者:陈正生,沈正国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1年9月
书籍简介:大同乐会的创立者郑觐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探索者,他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推广与民族乐器的改制创新。本书则收录了郑觐文先生在大同乐会期间所创制的乐器图片,并对其细致考订。此外,在书籍的最后部分,编著者附有“郑觐文年谱”与“大同乐会会员名录”。
《古琴秘谱遗存——大同乐会郑觐文传人许光毅简谱今译》
译谱:许光毅
主编:方立平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2015年10月
书籍简介:《古琴秘谱遗存》为一部古琴谱译稿,由民族音乐家、大同乐会会员许光毅先生译谱。丛书共有两卷,第一卷收录琴曲46首,第二卷收录琴曲52首。这部古琴曲译稿以许光毅先生“手稿版”的形式出版。编者此番心意一是对许光毅先生表示最大敬意,其次更重要的是让后人了解老先生当初打谱工作的不易,激发后人以更多激情投入到古琴艺术传承工作之中。
《郑觐文集》
编著者:郑觐文,陈正生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年7月
书籍简介:《郑觐文集》收录了郑觐文著作《中国音乐史》、《雅乐新编》、《箫笛新谱》,郑觐文的文论和演讲稿,以及人们对郑觐文和他领导的大同乐会的评论。此外,编者对《中国音乐史》中所涉及古代音乐史料予以校订,并注明出处,《雅乐新编》和《箫笛新谱》也都写了述评。
【期刊文献】
《谈谈优秀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作者:许光毅
来源:《人民音乐》
发表时间:1983年2月
内容提要:文中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乐曲的创编过程,详细分析了乐曲各分段曲意、曲式结构与和声手法,认为《春江花月夜》不论从旋律写作、曲式结构以及和声等各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民族特色。建议继承优秀传统,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与民族风格的优秀乐曲。
《大同乐会》
作者:许光毅
来源:《音乐研究》
发表时间:1984年8月
内容提要:文章作者许光毅先生回忆了大同乐会的创建过程,以及乐会所做工作。如整理改良古老乐器,发掘创编优秀古典乐曲等。
《二十年代民族器乐活动情况的回忆》
作者:程午加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发表时间:1984年9月
内容提要:文章是作者程午加先生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民族器乐活动情况的回忆,作者希望这些回忆能够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线索。文中具体提到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上海俭德国乐团、上海国乐研究社、北京古琴会与北京锣鼓会等音乐团体的活动情况。
《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述评》
作者:洛秦
来源:《交响》
发表时间:1988年4月
内容提要:文章是郑觐文所著《中国音乐史》的评述。作者认为郑觐文所著《中国音乐史》的文体结构与体例安排值得借鉴,肯定先生在书中介绍西方音乐的谦逊态度。然全书不足之处主要是史料的引用问题,以及宋元杂戏与南戏内容缺乏论述等。作者认为对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一书的评估应以历史的眼光审视,拒绝对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对于大同乐会拟仿造旧乐器的我见》
作者:萧友梅
来源:《中国音乐》
发表时间:1991年12月(文章最先发表于《乐艺》1931年第1卷第4期)
内容提要:萧友梅先生在文中就大同乐会仿造改良旧乐器,整理国乐工作提出意见。认为大同乐会拟造旧乐器之目的若是在改良,则需解决几个先决问题,如研究旧乐器本身的有无价值、决定旧乐器选择的标准、将拟改良的旧乐器提交委员会讨论审查,决定有无改良之价值、改良程序需经多次试验;若目的在于考古,则需将仿造乐器的历史、仿造乐器时所采用的图谱加以详细说明,方才有历史价值。
《关于琵琶曲<月儿高>和<春江花月夜>的传谱问题》
作者:陈正生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1997年2月
内容提要:作者发现不少介绍《春江花月夜》的改编与《月儿高》的挖掘整理过程的内容与历史事实有出入,故介绍自己对此事的历史调查。
《要交响化,不要“交响乐队化”——浅议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
作者:秦鹏章
来源:《人民音乐》
发表时间:1998年3月
内容提要:文章为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提出建议,认为群众想听的是旋律优美且具有民族音乐之根的交响乐,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不应硬抄外国交响乐队编制,不应将“交响乐队化”作为目标。
《大同乐会活动纪事》
作者:陈正生
来源:《交响》
发表时间:1999年6月
内容提要:文章以纪年体的形式记述了大同乐会于1923年至1940年间的活动情况。
《我的父亲许如辉与重庆“大同乐会”》
作者:许文霞
来源:《音乐探索》
发表时间:2001年12月
内容提要:文章介绍20世纪40年代,许如辉于重庆时期,主持“大同乐会”的一段史料。因受抗日战争影响,许如辉与郑玉荪被迫先后离开上海,于重庆相逢。两人继续秉承郑觐文先生理念与精神,在重庆恢复“大同乐会”工作。
《郑觐文佚篇<辟中国无文化可言之谰言>论考》
作者:许文霞
来源:《音乐艺术》
发表时间: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文章解释了郑觐文写下《辟中国无文化可言之谰言》的历史缘由,并提到《辟中国无文化可言之谰言》文中隐含的多重音乐论题,对拓宽当代音乐学研究视野,不无启迪作用。
《许如辉与上海流行歌曲——一个人的流行音乐史迹追记》
作者:许文霞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08年3月
内容提要:文章根据最新挖掘出来许如辉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100余首歌曲、13部器乐曲、上海《申报》和播音杂志的相关报道,以及新发现的许如辉珍贵手稿,再度梳理许如辉早期流行歌曲创作历程。
《郑觐文年谱》
作者:陈正生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发表时间:2015年2月
内容提要:文章以纪年方式记载郑觐文一生所经历的大事,表述郑觐文一生对民族音乐所作出的卓绝贡献。
《评<辞海>“郑觐文”词条》
作者:陈正生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19年1月
内容提要:郑觐文是近现代民族音乐的一面旗帜,他在国乐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建立现代乐队的探索、乐曲的改编和民族乐器的改革等方面都卓有建树。文章对《辞海》“郑觐文”词条的不当评价提出异议。
《郑觐文<雅乐新编>述评》
作者:陈正生
来源:“国乐春秋”公中号
发表时间:2019年11月8日
内容提要:文章就郑觐文《雅乐新编》编写目的、过程等方面分析评述。作者认为就当时而言,《雅乐新编》的编写是有意义的。此外在书籍内容版本的编写上,作者疑惑为何郑觐文弃朱熹版本而选用朱载堉所作乐谱,并认为郑觐文将黄钟正律等同于中央c的观点欠妥。
由于版面有限,有关“大同乐会”的研究文献只能选取部分以作展示。另外,我们整理出了“大同乐会”的研究文献目录,供大家参考。
<研究文献目录>
1、期刊文献
[1]吴逸群.《春江花月夜》与大同乐会[J].音乐爱好者,1980(04):26-27.
[2]王仲丙.话阮[J].乐器,1981(05):10-11.
[3]凌律.大同乐会民族乐器图片简释——兼谈大同乐会和创办人郑觐文[J].乐器,1982(01):6-8+3+9.
[4]许光毅.谈谈优秀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J].人民音乐,1983(02):34-36+28.
[5]程午加.二十年代民族器乐活动情况的回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4(03):92-98.
[6]许光毅.大同乐会[J].音乐研究,1984(04):116-117.
[7]程午加.二十年代民族器乐活动情况的回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4(03):92-98.
[8]徐立胜.国乐大师——卫仲乐[J].音乐爱好者,1986(01):2-5.
[9]周林生.笛箫纵横谈[J].人民音乐,1988(04):26-27.
[10]洛秦.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述评[J].交响,1988(01):12-16.
[11]王槱.郑觐文——民族音乐的倡导者[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9(04):56-57.
[12]赵佳梓.沈知白先生传略[J].音乐艺术,1990(01):15-18.
[13]易淡华.勤勤恳恳 平易近人——为琵琶导师程午加先生逝世五周年而写[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0(04):58-59.
[14]萧友梅.对于大同乐会拟仿造旧乐器的我见[J].中国音乐,1991(1931)(04):74.
[15]陈正生.《霓裳羽衣曲》的流传[J].乐器,1993(03):40-41.
[16]陈正生.郑觐文与大同乐会[J].乐器,1994(02):37-39.
[17]沈正国,荣林.中国近现代民族乐器制作人物志[2][J].乐器,1995(01):34-35.
[18]赵砚臣.对我国四十多年来乐器改革现状的思考——(1994年首届中日音乐声学研讨会上的发言)[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5(01):12-15.
[19]陈正生.大同乐会纪录片——《国民大乐》[J].音乐爱好者,1995(01):36.
[20]陈正生.关于琵琶曲《月儿高》和《春江花月夜》的传谱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1):70-71.
[21]乐声.箜篌的历史与发展[J].乐器,1997(01):23-27.
[22]郑锦扬.从三本《中国音乐史》管窥:二、三十年代中日学者的中国音乐史视野[J].中国音乐,1998(02):19-20.
[23]秦鹏章.要交响化,不要“交响乐队化”——浅议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J].人民音乐,1998(03):19-22.
[24]王同.对“大同乐会”在现代国乐演进中的认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9(02):34-37.
[25]陈正生.大同乐会活动纪事[J].交响,1999(02):13-17.
[26]陈正生.也谈大同乐会[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9(03):44-47.
[27]贺锡德.民族乐队史话[J].音响技术,1999(05):60-62.
[28]林晨.昌明国乐 希求大同——重评郑觐文[J].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编《音乐文化》,2000:95-121
[29]陈正生.《申报》音乐资料选辑之一上海音乐学院部分(上)[J].音乐艺术,2001(02):46-50.
[30]许文霞.我的父亲许如辉与重庆“大同乐会”[J].音乐探索,2001(04):74-81.
[31]刘赫男.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从《夕阳箫鼓》、《浔阳琵琶》到《春江花月夜》[J].乐府新声,2004(04):27-28.
[32]许文霞.郑觐文佚篇《辟中国无文化可言之谰言》论考[J].音乐艺术,2004(02):71-73+5.
[33]程怡.《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谈[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02):85-88.
[34]张亚男,万玲.《春江花月夜》的头句和尾句分析[J].艺海,2004(04):67-68.
[35]冯长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粹主义音乐思潮[J].中国音乐学,2005(04):75-88.
[36]苏青.刍议民族器乐合奏作品《春江花月夜》[J].中国音乐,2006(04):208-210.
[37]许文霞.许如辉与上海流行歌曲——一个人的流行音乐史迹追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1):1-15.
[38]许文霞.一本抗战时期的国剧专著[J].上海戏剧,2008(07):40-41.
[39]赵小林.改良创新 力求完美——中国民族乐器的改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265.
[40]梁红玉.对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谈中小学传统音乐的教学[J].艺术教育,2008(09):90-91.
[41]杨青,蔡梦.我国民族器乐创作初创时期的探索轨迹(上)[J].音乐研究,2008(06):24-33.
[42]杨青,蔡梦.我国民族器乐创作初创时期的探索轨迹(下)[J].音乐研究,2009(01):67-79.
[43]匡君.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人民音乐,2009(05):26-29.
[44]陈正生.郑觐文与20世纪初民族乐器改革[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8(S1):3-7.
[45]徐晓霞.对博物馆内中国民族乐器陈列的思考——以闵行博物馆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1):97-100.
[46]贾怡.程午加年谱(1902—1985)[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3):28-35.
[47]冯雷.重庆大同乐会考(上)[J].音乐艺术,2010(04):53-61+4.
[48]陈正生.郑惠国教授早年在上海的音乐活动[J].上海艺术家,2011(01):88-90.
[49]张贵禄,张馨.民族器乐的诗化阐释[J].音乐艺术,2011(02):82-86+5.
[50]冯雷.重庆大同乐会考(下)[J].音乐艺术,2011(03):40-48+4.
[51]杨晨.《春江花月夜》源流考[J].北方音乐,2011(10):112-113.
[52]林晨.名园与雅会——“怡园琴会”纪事[J].中国音乐学,2011(03):94-98.
[53]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上)[J].乐器,2012(09):71-73.
[54]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中)[J].乐器,2012(10):74-76.
[55]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下)[J].乐器,2012(11):68-71.
[56]郑祖襄.“明道救世”与近代中国音乐史学[J].艺术百家,2012,28(03):107-114.
[57]郑体思.抗战前后的两个“大同乐会”(完结篇)[J].乐器,2012(12):72-75.
[58]宋璐.大同乐会的历史意义及现代启示[J].北方音乐,2012(12):131.
[59]孙克仁.略论21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前景[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2):1-10.
[60]郭艳燕.郑觐文的“大同音乐”思想及“复兴国乐”行动[J].兰台世界,2013(36):138-139.
[61] 陈正生.大同乐会与《东方大乐》[J].音乐爱好者,2014(02):36-37.
[62]钱永利.乐与诗说《春江花月夜》[J].音乐爱好者,2014(09):45-47.
[63]杨建琴.郑觐文对民族音乐的贡献[J].兰台世界,2014(13):58-59.
[64]沈凤泉.从《春江花月夜》的主奏乐器谈起[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4(06):42-44.
[65]钱永利.乐与诗说《春江花月夜》[J].音乐爱好者,2014(09):45-47.
[66]陈正生.郑觐文年谱[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01):64-68.
[67]李艺.郑觐文“复兴国乐”的民族音乐改革探索[J].兰台世界,2015(13):95-96.
[68]胡燕南.叶伯和与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之比较[J].戏剧之家,2015(20):75-76.
[69]高舒.仿古与师古——记民族乐器的复原与仿制[J].演艺科技,2015(06):44-47.
[70]石洋.对《申报》笔下的大同乐会再认识[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04):20-28.
[71]胡燕南.叶伯和与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之比较[J].戏剧之家,2015(20):75-76.
[72].贾怡.中国近代琵琶教育事业的奠基人——程午加[J].人民音乐,2016(05):54-56.
[73]李为儒.大同乐会音乐活动探微[J].黄河之声,2016(20):86.
[74]李师莹.郑觐文时代音乐声学发展的历史局限——以民族管弦乐队音响动态平衡问题为例[J].当代音乐,2017(04):67-69.
[75]陈正生.郑觐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贡献[J].乐器,2017(10):26-28.
[76]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音乐艺术,2018(03):30-37+4.
[77]李庭.民族管弦乐团的发展与前景分析[J].戏剧之家,2017(24):63+65.
[78]蔡梦.“足为丝竹界别开生面”——中国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32(01):47-56+107.
[79]李为儒.汪昱庭与汪派琵琶艺术的传承[J].戏剧之家,2018(07):63.
[80]陈正生.《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8(04):30-34+8.
[81]叶洁纯.现代民族国家视野下的“国乐”建构——对郑觐文和大同乐会的考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8(04):40-45+106.
[82]陈正生.谈谈大同乐会的“篪”[J].乐器,2019(06):26-27.
[83]曾铃淋.民族音乐家柳尧章主要音乐活动及艺术成就[J].民族音乐,2019(04):46-48.
[84]陈正生.评《辞海》“郑觐文”词条[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1):155-158.
[85]何依霖.刍议江南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J].音乐生活,2019(03):62-65.
[86]刘鹏帅.宋代音乐史观的发轫到自觉——以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国音乐史著的考察为中心[J].大众文艺,2019(19):154-156.
2、硕博论文
[1]吴学忠.近代“国粹主义”音乐思想产生、衍进、发展过程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5.
[2]丁璐.中国音乐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3]王丽丽.郑觐文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4]刘真.郑觐文音乐著述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5]吴紫娟.大同乐会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6]吕鹏.现代中国音乐史著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7]李师莹.寻根求源与传承发展:郑觐文“国乐观”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6.
[8]张盈盈.郑觐文《箫笛新谱》中的笛乐思想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9.
3、专著图书:
[1]许光毅编著.怎样弹古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陈正生,沈正国编著.国民大乐——大同乐会郑觐文主制乐器评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3]许光毅译谱,方立平主编.古琴秘谱遗存 大同乐会郑觐文传人许光毅简谱今译 第1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4]许光毅译谱,方立平主编.古琴秘谱遗存 大同乐会郑觐文传人许光毅简谱今译 第2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5]郑觐文著,陈正生编.郑觐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文中所有资料版权归“百年大同”纪念活动主办方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主办: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仪式音乐中心
素材提供:“百年大同”会议组
展览总策划:史寅
学术指导:萧梅
展陈统筹:梁媛
本期撰稿:张毅
本期编辑:褚婉吟
审稿: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