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展览I百年大同(6)郑觐文专题展

时间:2020-05-06浏览:1904

在线展览|百年大同(6)郑觐文专题展

友人谓余曰:“今者(“五四”时期)科学昌明,要有新知识,古代学说均在推翻之列,君何必自苦乃尔!”余曰:“否,否!音乐之产生,由于造化大法,纯全天然性质,与他种学术不同,非人力所能改造。……尤贯以全世界一切音乐,比较出一至善尽美之乐体以为基本,然后方有成立之可言。若凭一时之风尚,一隅之见解,不知通筹全局,决不能受全世界所公认。纵或强立于一时,亦难保不为后人所不满,是即本编之微意也。……西乐为科学性质,中乐为自然性质,有纯驳之难易,一也。西乐有显明之书谱,学者依法研究,无周章疑问之处;中乐无切用之专书,学者有无所适从之苦,二也。倘亦如西法,于乐理有详实的说明,于乐法有精密之谱式,彻底解决,安知进步之速不与西乐同功乎?”

——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序

 

《将军令》(大同乐会演奏)

《将军令》(大同乐会演奏).mp3

郑觐文/摄于1928

郑觐文(1872—1935),江苏江阴人。他自幼喜好民族民间音乐,年方十二已通丝竹,后又因操习古琴而走进古乐研究。他不仅是一位民族器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也是一位民族乐器改革家。他对古代音乐的探索,对民族乐器的改革,以及对演奏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大型民族乐队的组建,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郑觐文抚琴图

(许光毅 旧藏)

 

辛亥革命以后,郑觐文来到上海,并先后于仓圣明智学校(1919年春改为仓圣明智大学)和圣玛利亚女学担任古乐教员。1918年,郑觐文出资与其堂弟郑立三共租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1004,开办琴瑟学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郑觐文受新文化运动的启迪,将“琴瑟学社”易名为“大同乐会”,挂出了“大同乐会筹备处”的牌子。郑觐文为大同乐会制定了“研究中西音乐归于大同”的宗旨。在研究方法上,郑觐文主张“对于西乐主专习,对于中乐则主稽古与改造,务使中西方得相济互助之益,然后撷其精华,提其纲领。”这一“筹备”阶段于1923年底才算完成。

 

19198月,郑觐文(左六)参加“怡园琴会”活动

(陈天乐 旧藏)

 

郑觐文在大同乐会建立初期即设立三个部:研究部、编译部和制造部。研究部分理学和技能二科。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有中国律学、韵学、雅乐谱、俗乐谱、西乐谱、西乐辞典和中西诗歌等。技能所学习的内容为中西乐器演奏、中西歌曲唱法、东方古舞和西方舞蹈。编译部旨在编译各种乐书和乐谱。制造部的任务是制作中西乐器。

 

此外,为了实现大同乐会的宗旨——“研究中西音乐归于大同”,郑觐文团结了一批优秀艺术家,如早年教歌舞的欧阳予倩,教琵琶的汪昱庭、吴梦飞,教京剧的陈道安、苏少卿,教昆曲的杨子咏。郑觐文自己则教琴瑟。除此外,他还全力奖掖后学,培养了王叔咸、程午嘉、柳尧章、郑惠国、卫仲乐等一批深有造诣的音乐人材。在他的鼓励下,20岁的柳尧章成功地改编出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其后柳尧章又挖掘、整理出已经绝响的《霓裳羽衣曲》(即《月儿高》)。卫仲乐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也先后参加了1933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为大同乐会拍摄彩色纪录片送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参展的拍摄工作以及同年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和大同乐会举办的首次公开的中西联合音乐会。卫仲乐还在郑觐文的提议下担任大同乐会乐务副主任。

 

而在制作仿古乐器、改良民族乐器、组建民族乐队方面,郑觐文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9年“怡园琴会”乐器展示,前置者为大瑟,右下为郑觐文所制箜篌

(陈天乐 旧藏)

 

19306月,已制造出数批古乐器的大同乐会得到教育部特批,拨南京地下发现的部分古木予以制造仿古乐器。尽管在此前,郑觐文和大同乐会已复制了竽、埙、篪、大瑟、大小忽雷、箜篌等,用于古乐演奏,但由于资金不足,进展缓慢。而这套用南京古木制作的仿古乐器于1931年完成。据《申报》报道,这次制作的全套乐器计163件,其中弓弦乐器20种,弹拨乐器35种,吹奏乐器43种,敲击乐器60种,并附音律乐器5种。这套乐器制成后,陈列于福开森路世界学院(今武康路393号)供人参观。

 




图左:《良友》画报第五十六期刊登

大同乐会郑觐文氏监制古乐器一百六十三种将展览于上海”

图右:《图画时报》第二百五十三号刊登

大同乐会制赠德国古乐器”

 

三件乐器从左至右依次是:总稿机、小箜篌和箜篌

(陈天乐 藏图)

大同乐会所制方响

(陈天乐 藏图)

 

关于郑觐文所制作的“仿古乐器”,实际上乃是古代乐器、现存的民间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外国民族乐器和部分创意乐器的综合。但郑觐文所制乐器究竟有多少,至今没有确切的统计,《中国音乐史》中所载为161件,拍摄《东方大乐》时讲有180件,如今存留下的的乐器照片和实物,约有170件。

 

郑觐文制造仿古乐器,并不拘泥于古制,其中颇多革新。为了克服古琴音量小的缺点,1924年,郑觐文就研制过双层面板的“增幅琴”,1926年又制作了音量比古琴大一倍以上的五弦“虞琴”(史籍载,琴为虞舜所造,五弦)。1924年,郑觐文制作出36弦“洒瑟”和50弦“庖牺瑟”。郑觐文在瑟上的改革有二:一是将瑟的一弦一柱,改成类似扬琴的排马,防止鼓瑟时柱与瑟的面板碰击而发出杂声;二是在瑟上装上轸轴,将弦的首端栓于轸轴之上,以利调节弦的松紧。如今制作古筝,排马虽然未被采用,而弦轴却沿用了下来。

 

左:郑觐文所书关于庖牺瑟制作内容的手迹

右:庖牺瑟

 

 

左:一弦琴

右:郑觐文所书关于一弦琴功用的手迹

 

左:郑觐文所书关于筝制作内容的手迹

右:十三弦筝、五弦筝和十八弦筝

 

左:琴准

右:郑觐文所书关于琴准制作内容的手迹

 

(来源:以上乐器图片为陈天乐 旧藏

手稿为沈正国 旧藏)

 

卫祖光演奏《水仙》郑觐文制琴

(注:此曲由卫仲乐传谱)

卫祖光演奏《水仙》(郑觐文琴).wma

 

对于常用乐器笛子的制作研究,郑觐文亦耗费了不少心血。为了合奏的需要,郑觐文改变了均孔笛的形制,于1929年首先按国际标准音制成律吕式的十二调笛。所谓律吕式笛,乃是以三分损益律确定各孔之间的音程关系。实际上律吕式调笛的各孔之间的音程关系,与如今普遍采用的十二平均律的笛子相差甚微。郑觐文考虑到笛子的音高同管长成反比例的这一事实,又琢磨研制成管长能够伸缩的调音笛。此笛后由罗松泉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郑觐文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制作了十二音箫笛;十二音箫的制作早于今虞琴社的彭祉卿(彭制“雅箫”仅能奏十音),而十二音笛则更早于丁燮林1944年制作的十一孔笛。

 

郑觐文所书关于十二音箫、十二音笛和十二宫箫的手迹

(沈正国 旧藏)

大同乐器工厂“新旧竹笛说明书”

(金祖礼 旧藏)

 

此外,为创建新型乐队,郑觐文亦作过多次探索与努力。1924年,郑觐文首次组建了具有30人规模的女子乐团。女子乐团分歌、舞、乐三个队;乐队分弦乐、管乐、簧乐和打击乐四个组。女子乐团于192468日演出于市政厅,深获好评。当时德国驻远东代表林台博士,观看了这场演出之后,不仅给予高度评价,而且订购了八件仿古乐器运往德国供人参观。这支乐队的基本力量是哈同办的仓圣明智女子大学的学生。1924年夏,仓圣明智女学亦继男学之后停办,女子乐队也就于无形中解散。当时郑觐文就想组建一支30人规模的男子乐队,未能如愿。

 

1925年《春江花月夜》改编成功,1927年《霓裳羽衣曲》(即《月儿高》)被挖掘整理出来。柳尧章对这两首曲子虽然作了编配,演奏形式也有所改变,但演奏规模也不过十人左右。19285月,郑觐文采纳柳尧章的建议,组建了包括大同乐会、汪氏琵琶研究会、霄雿乐团、韩江丝竹社、琴侣斋、精武体育会国乐组、中华音乐会、辛酉学社、华乐团、俭德储蓄会国乐组等十个团体的国乐联合会,意在组建40人规模的大乐队。后因分声部、定谱、视奏等意见难以得到共识而流产。因为上海的其他民间乐队很少有大同乐会会员识工尺谱、简谱,又识五线谱的能力。此事促使郑觐文下定由大同乐会单独组建大乐队的决心。

 

大同乐会用谱

1931-1933年抄弹,195510月订正重抄)

 

该年夏、秋之交,大同乐会即向社会招收乐队队员,大乐队很快组成。该乐队有30余人,分吹、拉、弹、击四个乐组,高、中、低三个声部齐全,并编排了五个乐章的《国民大乐》。1930117日,上海拒毒会在市政厅举办游艺会,大同乐会的《国民大乐》首场演出。拒毒会还特为《国民大乐》拍摄了记录片。可惜此片为内部资料片,鲜为人知。 此后的19334月,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为《国民大乐》易名的《东方大乐》拍摄了记录片送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参展,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3521日,大同乐会同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在刚改建成的大光明电影院举办中西联合音乐会。大同乐会又奏《国民大乐》。音乐会后,郑觐文深感这支大乐队的阵容和音响,远远不及管弦乐队,打算进一步扩大乐队的规模。但因时局动荡,郑觐文未能如愿。

 

而在音乐理论和研究方面,郑觐文吸收五线谱的长处,结合我国国乐界只熟悉首调唱名的实际而设计出七线谱,1931年夏,郑觐文还特地用七线谱译古琴谱让卫仲乐先生演奏,译琵琶谱让柳尧章先生演奏,希望以此证明七线谱的适应性强。

 

郑觐文已出版的著作有:根据《诗经》译谱的《雅乐新编(初集)》,阐述自己研究箫笛心得的《箫笛新谱》,以及全面阐述我国古今音乐概貌的《中国音乐史》等专著。其中,《雅乐新编(初集)》于191811月,在上海丙辰杂志社出版,分为乐理部和乐歌部。《箫笛新谱》于民国十三年十月出版,由上海文明书局印刷和发行;《中国音乐史》有两版,分别刊印于1928年和19296月,由大同乐会出版发行。《中国音乐史》全书近二十万言,图表百余幅,分雅、颂、清、胡、燕、俗乐六体。这三本著述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梅兰芳先生曾在《申报》上对《中国音乐史》一书给予赞扬,称之“取精用宏,有一贯之统系;自古难题完全解决,一切精蕴完全发明”的评价。此外郑觐文还撰有很有学术研究价值,惜未能出版的大部著作《中西乐器全图考》和《琴学源流》。

 

《雅乐新编(初集)》

(金祖礼 旧藏)

 

 

 

 

《中国音乐史》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 旧藏)

 

 

 

《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己亥印影版一一方立平序》

觐文公江阴人氏,乡贤也。出江阴而担天下大任,振华乐而树百年伟业。足见忠义之邦人杰地灵,霞客之乡辉映赤县。今喜逢大同乐会百年庆,欣闻江阴政府出资,父老乡亲共祈,以菁存阁收藏珍本助刊觐文公近代开山之作《中国音乐史》,实乃世纪盛事矣;牙签玉轴之美,当恭奉诵之。

 

昔山河破碎,西乐东进,国乐危亡,器物散佚,乐人多不知韶武秦汉。唯郑公觐文,与乡人刘公天华北平之“国乐改进”南北相呼,树大氅,起大业,于海上建大同乐会,以担国乐之兴亡,拯吕律之乱局。斯为善,亦称千古壮举哉。

 

振国乐先证其史:感觐文公振臂而著乐史,力证华乐数千年之煌煌。其文虽不敢言尽美,其举却堪言尽善也。其敢为天下之先举,实乃为吾国乐树功德碑立传承志。念吾古乐史森森,三代留传奇。公举励数代人之赴继,续考吾韶武数千年之律乐史实。时至今日,君不见贾湖鹤笛出律惊世,良渚文明入世遗产。

 

兴国乐先利其器:观觐文公聚众而求合乐,奋力以求中西大同。感佩公不止清谈,冶史而不忘格物。集民间散佚之器百数十余,精审细研,孜孜以求,得改良之途,谋谐律之声。握铅抱堑,劚山觅玉,终显吾中华管弦乐队之端倪,扬春江花月夜神韵于万国,如松茂矣。

 

鸣呼,觐文公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后来者劈其棘荆,伸引光亮;以史引志,以器谋道,实堪与刘公天华比肩:二公实乃百年国乐振兴之双翼也。因其志,方见今日国乐之浩迈一派,春色满目。觐文公天华公厥功至伟!

 

——方立平己亥秋谨记于海上方寸斋

 

 

 

 

 

 

《箫笛新谱》

(金祖礼 旧藏)

《乐器图说讲义》郑玉荪编

(金祖礼 旧藏)

 

1929年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出版以后即倾力编写《中西乐器全图考》,并于1930年初完稿。该稿是大同乐会制作163件乐器的蓝本。19306月得教育部批复,拨南京新发现的古木予大同乐会制作乐器,仅半年即完工。60余种乐器的制作,得力于此书所述之工艺。19336月,郑觐文将书稿更名《乐器图说》拟出版,蔡元培为书作序。此书未能出版。陈正生认为,未能出版的原因是卷轶浩繁,出版费用高。以上所展示为郑玉荪刻印的《乐器图说讲义》。尽管写明是“郑玉荪编”,但通过《中国音乐史》、《箫笛新谱》,以及《申报》所刊载郑觐文的文论比对,即是郑觐文《乐器图说》之内容。所介绍的乐器,有形态、制作尺寸、音律(律调)及演奏要领。陈正生将这几件乐器的内容输入计算机,得知仅讲义中七弦琴、琵琶、笛和箫,篇幅即超18000字;若就163件乐器而言,其卷轶远超《中国音乐史》。郑觐文的这部著作,所开拓的是中国乐器学史。

 

 

1935224日,郑觐文因脑溢血逝世。526日,大同乐会全体在湖社为郑觐文公祭,汪昱庭主祭。

 

公祭郑觐文

 






请从右至左查看图片

郑觐文悼词(顾晟楷 藏)

 

【郑觐文年谱】

(陈正生 整理)

 

  • 1872

    61日出生于江阴。

  • 1883

已熟知丝竹乐,开始学琵琶套曲。

  • 1888

赴南京乡试,购得明琴一张。归,学琴于县学教谕唐敬洵。

  • 1902

龙湛霖督学江苏。为祭孔,特聘浏阳邱之稑门人至江阴教授庙堂音乐,郑觐文被推举为助教,开始研究古乐。

  • 1906

约堂弟郑立三同往浏阳,求教文庙古乐事宜。

  • 1908

于家乡老宅办小学,设音乐课,并赴沪购置风琴,教授唱歌。

  • 1912

加入国民党,参与地方自治。

  • 1915

被哈同聘任为仓圣明智学校古乐教师,开始仿制古乐器。

  • 1918

译朱载堉《乐律全书》中《诗经》谱,编成《雅乐新编 初集》,得周庆云资助出版。

同年开办琴瑟学社。

  • 1919

5月,受“五四运动”影响,将琴瑟学社更名为大同乐会。

 

10月,携新制大瑟、箜篌,赴苏州参加“怡园琴会”。

  • 1920

10月,参与组织为期三天的“晨风庐会琴”。

  • 1922

周庆云编《晨风庐琴会纪录》出版。书中刊载了叶希明、周庆云和郑觐文所主持的琴学讨论《琴学问答》。附录收有郑觐文为周庆云诗作《西溪放生》谱写的琴歌。

  • 1924

2月,郑觐文撰文,提出废除九宫音阶,改用十二律音阶,确定标准音高,改良记谱法的主张。柳尧章深表赞同,当日即携报纸拜谒郑觐文,遂结成忘年交。

 

4月,郑觐文以仓圣明智女学学生为主干,组织30人规模女子乐团。

 

68日,率女子乐团于市政厅举办日、夜两场古乐舞大会。同济大学校长阮介藩陪同德国驻远东代表林台博士观看表演,并往后台参观郑觐文所制仿古乐器。

 

7月,借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场所,首次开办暑期班。教授中国古乐、古乐舞、丝竹、京昆、钢琴及小提琴。

 

10月,《箫笛新谱》由文明书局出版。

  • 1925

春,郑觐文制成改用排马的50弦庖牺瑟。

 

8月,率领全体会员参加上海文艺界为期四天的“援助五卅罢工工人游艺大会”义演。

 

9月,接待上海美专音乐系主任刘质平、上海艺大教授傅彦长的来访。希望共同组建中西音乐俱乐部。

 

10月,柳尧章将汪昱庭所授《浔阳夜月》改编成合奏曲,郑觐文定名《春江花月夜》。

 

该年,德国“名六”博物馆来会征去庖牺瑟、七弦古琴等乐器12种,陈列于该馆。

  • 1926

3月,为制仿古乐器集资,每周日下午借宁波同乡会举行三小时的乐系周会。

 

8月,应江浙五省总司令孙传芳之邀,率领大同乐会成员50人乘专车赴宁,参加雅歌投壶大会。会上还陈列了历年来所制仿古乐器四十余种。

  • 1927

4月,柳尧章从华秋苹《琵琶谱》中挖掘整理出《月儿高》。郑觐文定名为《霓裳羽衣曲》。

 

8月,欢迎为筹办国立音乐院来沪的萧友梅来会参观。

 

11月,率柳尧章、柳耀岑、郑惠国等,于拉都路同俄国著名小提琴家秦巴里斯特(Zimbalist)联欢交流。

 

121日,率领大同乐会全体,为蒋介石、宋美龄在大华饭店举行的中式婚礼奏乐。

  • 1928

5月,《中国音乐史》脱稿。

 

12月, 以“A”为标准音制作出定调笛。

  • 1929

3月,制作出高521弦箜篌。

 

5月,接受柳尧章倡议,发起组织国乐联合会,拟组建40人规模乐队。

 

6月,《中国音乐史》出版。

 

10月,率领大同乐会全体,参加欢迎海外归来的马思聪联欢会。

 

10月,为新组建的大乐队编出《国民大乐》。

  • 1930

1月,率领全体会员参加本市拒毒会召开的游艺会,首演《国民大乐》,演奏实况被摄制成记录片。

 

3月,郑觐文《中西乐器全图考》完稿。1933年更名《乐器图说》拟出版,蔡元培为书作序。

 

6月,获教育部批复,由郑玉荪挑选部分南京新发现的南宋古木运来上海制作乐器。

 

7月,大同乐会本年改委员制。李石曾任委员长,郑觐文任乐务主任,王晓籁任事务主任,郑玉荪任总干事。

 

1225日,率领乐队至新建落成不久的沙逊大厦播音三刻钟,希望转播到美国华盛顿,美国没收到。

  • 1931

1月,163种古乐器制成,布展于世界社礼堂(今武康路393号)。

 

7月,接待法国文学家、音乐理论家拉鹿阿(Louis Laloy),并为其操琴。

  • 1932

8月,郑觐文撰文夜祭刘天华、王集鸿。

 

10月,杨少彝在济南设立大同乐会第一个外地分会。

  • 1933

1月,大同乐会于世界学院召开常委会。决定将全套乐器摄成照片,并把大同乐会的演奏实况拍成影片,送当年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参展。

 

49日晚,大同乐会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成彩色纪录片:郑觐文古琴独奏《水仙操》,卫仲乐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合奏《春江花月夜》和《东方大乐》。

 

5月,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同台在大光明影剧院演出。大同乐会的节目为卫仲乐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和合奏《国民大乐》。工部局乐队的节目为俄国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作品。

 

12月,与卫仲乐和部分政界、文艺界人士发起组织国际文化中国协会。

  • 1934

2月,湖南省政府为推崇礼乐,选派10名学员来大同乐会学习古乐。郑觐文抱病拟定教材,并命卫仲乐负责乐曲,郑玉荪负责乐理和乐器等专题。

 

同月,郑觐文拟筹备组建国乐专科学校,以期培养国乐专门人材。

 

8月,率领大同乐会全体携带乐器前往文庙大成殿,参加上海各界举行的孔子诞辰纪念,演奏《中和韶乐》。

9月,拟编辑出版内容包括乐理、乐器、乐歌、乐舞方面的杂志。

 

10月,为切磋交流技艺,率全体会员往苏州乐群社开第一次旅行演奏会。

  • 1935

224日晨,郑觐文因脑溢血逝世,魂归故里。

 

526日,大同乐会全体在湖社为郑觐文公祭,汪昱庭主祭。

 

 

 

 

 

郑觐文研究专著

陈正生、沈正国编:《国民大乐——大同乐会郑觐文主制乐器评介》,凤凰出版社,2011

郑觐文著、陈正生编:《郑觐文集》,重庆出版社, 2018年。



参考文献:

陈正生、沈正国编:《国民大乐——大同乐会郑觐文主制乐器评介》,凤凰出版社,2011年。

陈正生:《郑觐文年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年第1期,第64-68页。

陈正生:《郑觐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贡献》,《乐器》2017年第10期,第26-28页。

洛秦:《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述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第12-16页。

刘真:《郑觐文音乐著述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石洋:《对(申报)笔下的大同乐会再认识》,《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20-28页。

 

文中所有资料版权归“百年大同”纪念活动主办方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主办: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仪式音乐中心
素材提供:“百年大同”会议组
展览总策划:史寅
学术指导:萧梅
展陈统筹:梁媛
本期撰稿:尹翔
本期编辑:褚婉吟
审稿: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