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展览 | 百年大同(1)缘起篇
百年大同(1919-2019)在线展览今日上线
1919年,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郑觐文将其创办的“琴瑟乐社”易名为“大同乐会”,并提出“研究中西音乐归于大同”的办会宗旨,设立研究部、编译部和乐器制造部展开了对民族乐器的研究、挖掘、整理、改良工作。大同乐会创建的大乐队作为中国现代民族管弦队的雏形,奠定了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基础,同时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
大同乐会1922年迁至嵩山路36号(后改为44号)门口
2019年,正值“大同乐会”诞辰百年之际,为了纪念先辈们在传统乐器学、音乐学、器乐演奏等诸多领域作出的贡献,硏究以郑觐文为代表的传统国乐先贤在学术领域重要的学术思想,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联合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艺术研究院、江阴市博物馆、闵行区博物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等单位,于2019年9月20-21日举办了“百年大同纪念”系列活动,其中包含“大同乐会”学术研讨会、“大同“乐器展演音乐会以及“百年大同”文物展览三个部分。
该活动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活动期间,“百年大同”文物展作为百年以来大同文物的第一次集中呈现,得到了众多大同乐会成员后人、学者及私人藏家的支持。郑觐文监制的古琴、卫仲乐的琵琶、许光毅的二胡、金祖礼的箫、陈天乐的琵琶以及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手稿原件等等众多珍贵乐器、手稿、照片资料都在此次文物展上得到集中展示。
【展览部分展品快览】
郑觐文制古琴 卢敏藏
古琴腹款“甲戌江阴郑觐文制民国第一”
1933年4月上海明星电影公司为大同乐会演奏“东方大乐”拍摄纪录片时留影照片
琵琶
金元正藏 金祖礼旧藏
金祖礼演奏此琵琶
《中国音乐史》郑觐文手稿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中国音乐史》影印版是本次“百年大同”活动纪念品之一
顾晟楷提供资料、江阴文旅局资助
2019年9月2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上演的“大同”乐器展演音乐会,更是通过“老乐器”演奏“老乐曲”方式来回味百年前民族音乐的面貌,用声音“再现”历史,同时也以这样的方式向大同乐会的先贤前辈们致敬。
卫祖光弹郑觐文制古琴
陈正生演奏卫仲乐用箫
上海申韵江南丝竹乐团演奏
除此之外,在专题研讨会上,大同乐会成员后人及来自各领域的学者不仅对“大同乐会”的历史进行梳理,还对如何更好的继承和挖掘“大同遗产”,传承和发扬“大同精神”,发挥其在上海和整个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上的贡献等等问题作出讨论,并在活动闭幕式上宣布成立“大同乐会研讨会”,为新百年“大同乐会”的研究工作指引方向。
与会者发言
与会者参观闵行博物馆乐器展
闭幕式在闵行博物馆举行
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而不能前来参加活动的程午嘉之子程全归、卫仲乐入室子弟袁孙翔,分别为“百年大同”活动举办录制视频寄语:
程全归的视频:
袁孙翔的视频:
牢记大同精神,弘扬传统国乐,对传统国乐进行再认识。为延续“百年大同——暨纪念大同乐会成立百年”活动精神,进一步深入百年“大同乐会”研究,同时使更多人了解大同乐会的乐人乐事以及一批批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藏品,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联合仪式音乐中心公众号推出数期“百年大同”网络展览。
本次“百年大同”网上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总览——大同乐会的发展历程
1.百年大同·缘起篇
2.百年大同·大同乐会简介
第二单元:大同乐会之乐人、乐器、乐谱(手稿)
1.百年大同·人物篇
2.百年大同·乐器篇
3.百年大同·乐谱、手稿篇
第三部分:大同乐会相关专题
1.百年大同·郑觐文专题
2.百年大同·金祖礼专题
3.百年大同·陈天乐专题
4.百年大同·琵琶专题
5.百年大同·两代人的对话专题
6.百年大同·研究回顾专题
7.百年大同·后记篇
了解更多“百年大同——暨纪念大同乐会成立百年”活动详情请见专题报道。
文中所有资料版权归“百年大同”纪念活动主办方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主办: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仪式音乐中心
素材提供:“百年大同”会议组
展览总策划:史寅
学术指导:萧梅
展览统筹:梁媛
本期撰稿:熊曼谕
本期编辑:褚婉吟
审稿: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