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十一个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东方乐器博物馆携手专家们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为大家献上了一场演出、讲座、互动三位一体的视听盛宴。
作为东方乐器博物馆的重要馆藏之一,加美兰的演出与互动每年都是博物馆日活动项目的重头戏。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的演出队伍是一支由德籍东南亚音乐研究专家Gisa J?hnichen教授带领下,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组成的加美兰乐队。原来,在2016年9月,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建设项目中的“生态音乐学团队”和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特聘Gisa J?hnichen教授加盟,并在东方乐器博物馆和研究生部等共同支持下,为上音学子专门开设了这门加美兰音乐学期课程。这是国内首次将加美兰音乐纳入正式教学课程,并开展对其全方位的学习,因此这个加美兰乐团也可谓全国第一。
演出在一首名为《Jemputan》的曲目中热闹开场,研究生部的同学们在Gisa教授的带领下叮叮咚咚地挥舞手中的鼓槌,欢快跳跃的节奏仿佛瞬间就将观众们带到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热情非凡。观众席中的小朋友甚至跟着节奏不住地摇摆着身体,投入地聆听着大家的演奏。一曲终了,展厅中响起热烈的掌声。之后,主持人邢媛老师介绍了这首作品。“Jemputan”译为“游行入场“,是一首欢迎性质的乐曲,通常演奏到所有的客人到达并坐下,互相问候。接下来,乐队又相继演奏了讲述农忙中的艰辛与喜悦的《Pesta Menuai》(收获节)、展现乐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尊重的《Jiwa Baik》(好精神)、用于哄睡宝宝充满神秘色彩的《Cerita Malam》(夜故事)、以及专门为此次音乐会写作的《Taman Permaian》(操场)。邢媛老师对加美兰乐器演奏特点的介绍穿插其中,让听众全方位地了解了这一套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乐器,也从节奏节拍、音高音律等方面对世界民族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我们邀请了几位对演奏加美兰有兴趣的朋友上台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在研究生同学的指导下,大家很快就学会了基本的读谱和演奏,一起合作完成了《Taman Permaian》这首曲子的表演。从现场欢快的气氛和大家洋溢的笑容中可以看出,其实对于没有乐器演奏基础的观众来说,能够亲身参与音乐当中,是比单纯的欣赏更愉快的经历呢。
接下来的讲座在上海音乐学院大学部举行,来自德国莱比锡民族志博物馆的周钰博士为大家揭开了民族志博物馆的神秘面纱,以馆内历经波折远渡重洋来到德国的四百一十件东亚乐器为主题,将其进行了整理分类,并从收藏历史的角度为听众们进行了讲述和分析。
下午的“曾侯乙编钟”演出与互动,也将此次活动带入了一个小高潮。这是东方乐器博物馆首次将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用于公众开放互动,也是建馆以来首次将编钟和编磬的音色以重奏的形式呈现给大家。首先由梁媛老师和三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组成四个声部,为大家表演了古乐《竹枝词》。编钟的声音一响起,展厅内的瞬间安静下来,连小朋友都停止了嬉闹,大家共同感受着这件来自2000多年前的乐器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涤洗与净化,赞叹着古人绝妙的智慧。接着,我们将鼓锤递给跃跃欲试的观众,指导他们编钟的音位与读谱,最后由他们为大家演奏了这首《竹枝词》。
最后一个活动,是由李言欢为大家带来的讲座《古典也流行》。原来,古典主义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严肃乏味,反而与我们的流行生活关联甚密。李老师从时下流行的阿卡贝拉合唱讲起,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生平与创作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呈现给听众,还结合了俏皮的动画,在场的小朋友也听得津津有味。
伴随着讲座的结束,一天的博物馆日之旅也临近尾声。许多参观者还久久驻足馆内拍照留念,讨论着先前的演出。一整天的活动让他们全方位感受到了东方的音乐与乐器所带来的震撼。对于许多音乐爱好者来说,从了解、学习到亲自动手、亲临感受,这无疑是一场盛宴。在弘扬民族文化变得愈加重要的今天,此次活动的开展更是被赋予了尤为重要的意义。
撰文:王瑾玉
摄影:鲁家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