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迎新 雅集祈福 和合相契

东方乐器博物馆新展厅甲辰年的第一周

发布时间:2024-01-10浏览次数:177

“元,始也”,2024新年第一天,上音对外开放的六幢老建筑之一美育楼迎来第一批市民参观者,2024迎新雅集“问弦”在这里举办。

“雅集”是古代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讨论学问的聚会。近代也常用于琴人间切磋交流的聚会中。此次博物馆迎新雅集意在回味20世纪早期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与当代江南丝竹不同的是,雅集使用的乐器皆为蚕丝弦的百年老乐器。此次迎新雅集,也是东方乐器博物馆对老乐器复原、复制研究的部分成果转化。

 “江南丝竹”作为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民间乐种,绮丽优雅,浅吟低唱,以“细、小、轻、雅”的艺术风格见长。本场雅集表演者来自上海国乐研究会,演奏阵容为琵琶:周韬,二胡:范纬山,扬琴:胡胤哲,箫:乔忠芳,筝:何小栋。雅集发起人邢媛老师介绍,雅集之所以名为“问弦”,原因即在于今日现场所用的弦乐器均为蚕丝弦。丝弦乐器历史由来已久,秦汉时即有“削梧为琴,绳丝为弦”之说,需要四至五千多根桑蚕丝方能绞成一股丝弦,因此与现代钢丝单弦相比,蚕丝弦不仅发音更加丰富,也意味着有属于丝弦的独特演奏技法和制作技艺。音乐是时代产物,是文化之果。本场雅集希望用丝弦探寻“古”音,感受东方特有的婉约韵味,寻觅古人所言的余音绕梁。

雅集中,周韬老师弹奏了琵琶大曲《十面埋伏》,乐曲几乎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所有技巧,丝弦完美地表现了音乐的磅礴与细节,仿佛随音乐闯进了历史当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刀光剑影和浴血鏖战的紧张、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景和情的有效融合,举座皆叹,满堂喝彩。

于《问弦》雅集聆听太古音,以古之丝弦,尽微薄之力唤醒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正如邢媛老师说:“听丝弦的音韵,目的不在于回到过去,而在于在‘过去’中找到我们的来处,让这个‘历史的坐标’帮助我们判断未来的路改如何走。”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源远流长。就像邢老师所说,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深的认识,文化自信就会变成“不言而喻”的事情,那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

2日上午,博物馆迎来上音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院的新生。作为开学典礼, 为响应国家赓续培植美育与文化传承使命的号召,东方乐器博物馆的“丝路随响”乐器文化展成为全体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展览致力于呈现出丝绸之路带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的历史脉络,由音教系学生志愿者团队(石珺、袁千惠、雷萌、黄鹤亭)讲解。 一件件乐器穿越历史长河,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丝绸之路音乐历史图景,参观完毕,同学们感触颇多。


(2019级 赵丽萍)

2019级的赵丽萍印象最深的是藏族乐器硕大的形制以及其器身精美的雕刻、花纹。通过乐器上镶嵌的绿松石和红宝石,赵丽萍推测其与佛教喇嘛有关,体现出乐器与文化密不可分。此外,馆中陈列也呈现出乐器发展的脉络,如八千多年的骨笛,三千年历史的鼓,两千年历史的琵琶。一件件陈列展现出传统乐器不断从简单粗糙逐渐传承发展至精美复杂,而今在东方音乐博物馆旧貌焕新颜,使大家惊喜之余不禁感叹,我们不仅需要传承好如此优秀美妙的民族乐器,也要与时俱进使传统民族乐器继续大放异彩。

(2022级 刘煦明

2022级刘煦明表示被博物馆的建筑美深深吸引,大片绿草茵茵烘托着美育楼这座经典英式大楼,雍容大气,古意盎然。继而对馆内琳琅满目的古今中外吹、拉、弹、打四大类各件乐器且看且叹。这些浓缩了数千年、数万公里时空的艺术精华,仿佛活的音乐史、中华文化史和世界文化交流史卷章,使我们亲眼目睹了乐器和音乐在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深厚悠远的价值,对自己所学乐器和专业的自豪感、使命感也油然勃发。

(2022级 赵明睿) 

2022级的赵明睿在中国艺术院校的首座乐器博物馆中,见到了各个地区数百件珍贵的乐器。着眼于中国古代乐器、现代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器乐发展与自然间的紧密连接,将其与一旁的外国民族乐器进行比对,又可感受到各地区间音乐文化渗透的相似性。虽然参观仅半小时,却收获一节鲜活有趣的中外器乐微课堂。


1月6日,博物馆新年的第一场讲座“笙生相惜——走近笙的传奇世界”在精彩互动中拉开序幕。本讲座也是“丝路随响”乐器文化展的立体化展示内容之一。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笙,生也。竹之贯匏,象物贯地而生也”。“笙”是一种由竹管组合而成的乐器,其十三簧组合,象凤之身,贯太蔟之气,得正月之音,以象万物之生。因此“笙”也有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之意,恰合新年伊始,辞旧迎新之际。

主讲人钟之岳老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笙的知识盛宴,钟老师不仅讲述了笙的文化基因,详细解说了笙的“吹吸”技法、簧片、和音等关于笙的独特特征。此外,现场还向观众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笙,如以中国笙为原型的日本笙和朝鲜笙,中国少数民族的和芦笙葫芦笙,东南亚的排笙……论述了各式笙之间的共性以及独特性,展现了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而不同,包容多元的笙世界。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钟之岳老师表示对于笙传承要保留传统笙的根和逻辑性,保持住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丰厚滋养的根与魂。

音乐是生命,音乐是纽带,连接古今、接通中外,漫步于东方乐器博物馆中,一件件传统乐器不再不是华丽空洞之物,而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沉厚。感悟音乐,聆听历史的絮絮低语,不仅是领略传统音乐之美的过程,也是了解中华文脉,体会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东方乐器博物馆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上海音乐学院教创演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博物馆致力于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世界各民族乐器,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撑。东方乐器博物馆始终高度重视服务社会,作为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基地和窗口,我们会不定期推出讲座、展演等相关活动,敬请关注。



撰  稿:王晗溪(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  李劭彦(社会观众) 

图  片:梁   媛   陈锐洋   陆奕桐

编  辑:王丹钰 

审  稿: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