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堂-《比较视域下广西特色器乐的音乐形态研究》讲座综述

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130



   20221028日上午10点,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博物馆讲堂”——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之《比较视域下广西特色器乐的音乐形态研究》在线上开讲。东方乐器博物馆邀请到了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馆长、民族音乐理论方向硕士生导师楚卓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师生和独立学者在线聆听了讲座。

   讲座从比较艺术学的“平行”、“影响”两个层面,举要广西特色器乐在调式调性、节奏律动、旋律以及发展手法、律制、结构原则、多声织体与西南民族地区、东南亚跨文化区域的同源乐器之比较。由此,思考少数民族乐器音调与节奏关系论、中立音生成的内在机制、博物馆乐器动态展演的选曲阈值等问题。

   讲座例举五件乐器来讲述比较视域下器乐音乐形态举要与启示。第一部分从三个层次来比较“砻、杵”,我们从视频中发现不同国家的“砻、杵”的振动规律与演奏方式的关系。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的春捣稻谷音乐发现两者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功能。在讲到第二部分中国和古代东南亚地区,介绍不同国家的铜鼓形制的关系,从视频中我们看出,将铜鼓放在固定的位置上演奏,称为固定式。古今中外均采用这种方式演奏,鼓手可较准确的敲击,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声音效果,这直接反映出不同地区铜鼓的演奏形式与关联性。在第三部分中,主讲人从类比的角度来讲述广西芦笙乐音乐形态。楚老师分别给出了芦笙不同演奏方式的例子,从芦笙独奏、芦笙合奏、芦笙长鼓号子乐、芦笙齐奏乐的四种形式详细讲述了芦笙的表演形态。最后部分,从举要四中,楚老师从流传于中国广西防城港的布偏人居住地、崇左市龙州县等和越南的高平、谅山、河江等地的天琴的双重属性、性能上的本原特质来讲述不同地区的天琴与天曲的本原形貌。

楚老师讲到“在历史资料与实践的过程中。比较的真谛是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身艺术与其他艺术的鲜明特点。比较是人文学科中最具有解放的一种心智行为,也是一种最解放传统思想的模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比较中不断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在互相借鉴中感知乐器之美”。

  讲座中徐欣老师发言,她说:“对艺术形态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大家得到共识的问题。我们回归到形态的问题,我们把乐器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形体,需要我们去认识。我们现在面临的乐器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关联意义上的视角去分析”。

  在讲座的最后,由萧梅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我们现在进入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任何一个视角切入去做研究都会有它产生的结果。但是每一种视角都是总体的一个方面,基于每一代学者对于田野考察民族志场景的一个研究,自己的最大收获是认为每一件乐器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在这场讲座中,她看到很多乐器的变迁,也包括东南亚与广西音乐的关系,她认为这些视角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说,芦笙文化圈、匏琴文化圈等,如果将他们叠加越厚的话,就说明他们的历史渊源是可靠的链接。我们不管是从器乐演奏的研究、形制的研究、使用的研究,都可以达到共识。都可以对少数民族器乐历史的思考带来启发。





撰稿:陈锐洋

编辑:褚婉吟

审稿: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