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2021年5月18日“徐汇中学线上展”——“东方乐器”博物馆里的宝贝

发布时间:2024-09-13浏览次数:13

        结合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徐汇中学博物馆日校园展“于5月17日拉开帷幕12件“东方乐器”博物馆里的精选宝贝走进校园,并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恢复”并构建独特魅力。为配合校园展活动我馆特在微信公众号上同步推出“徐汇中学博物馆日线上展”让更多的喜爱博物馆、喜欢乐器的人们同样感受到多彩、无国界的乐器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2021年5月18日,徐汇中学博物馆日线上展。走进线上展厅静心聆听他们与我们的对话。


中国古代乐器展厅


#1

贾湖骨笛(复制)

年代:新石器时期尺寸:长24cm,宽2.2cm   

来源:河南漯河艺校赠送(1992)


简介:边棱音气鸣乐器,河南省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制出土,距今已逾8000年。1986-1987年间,贾湖遗址出土20多支精致的骨笛,分别有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此件乐器用鹤骨制,开七孔、无豁口,斜吹。



#2

陶埙(复制)

年代:新石器时期

尺寸:(大)高10cm  厚8.5cm

(中)高9cm  厚7cm

(小)高7.5cm  厚6cm

来源:本院旧藏


简介:边棱音腔体气鸣乐器,也作“壎”,用陶土烧制而成。“八音”分类属“土”。商周时期埙多呈梨形,民间埙名称各异,有菱形、鱼形、鬼头型。最早文献记载始于《诗经》"如埙如篪",还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


#3

曾侯乙笙(复制)

年代:战国

尺寸:高38cm  嘴长25cm  笙斗直径11cm

来源:本院复制


简介:自由簧气鸣乐器。形近现代葫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组成。曾侯乙墓出土有笙斗6件,笙管残存32支。有18管、14管和12管三种款式。


#4

四弦琵琶(仿正仓院式)

年代:唐代

尺寸:长93cm  宽33cm  厚21cm

 来源:本院与文华乐器厂共同仿制

简介:拨奏弦鸣乐器,也称曲项琵琶。四弦四柱。原件藏日本奈良市正仓院,为正仓院中屈指可数的珍品。琴体背面的木画表面有彩色画,从绘画技法来分析当属唐代早期画风,综观整个东亚乐器文物中,此器也是极其珍贵的精品,研究价值极高。



#5

小箜篌(仿韩国)

年代:宋代

尺寸:高98cm65cm26cm

来源:本院旧藏

简介:拨奏弦鸣乐器,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一般有13-22根弦。置于膝上演奏。隋唐时期宫廷用于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和疏勒乐。在中国,有竖箜篌、卧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中国现代乐器展厅


#1

 

地域:汉族地区

尺寸:高27.5cm  喇叭口直径9cm

来源:本院旧藏

简介:双簧气鸣乐器,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它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的芯子与木管身连接,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多用于在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2

 

地域:中国

尺寸:长19 cm  管口直径2.8 cm

来源:本院旧藏

简介:双簧气鸣乐器。近现代俗称管子。自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传入内地。音色深沉、悲凉。隋唐时期盛行,衍生出过多种形制。约明代起筚篥改用紫檀木作管身,延续至今。



#3

 

地域:中国北方

尺寸:长86cm  琴筒宽191cm  直径8cm

来源:本院旧藏    

简介:擦奏弦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和华北地区,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因张四根弦故称。源于古代奚琴。宋代陈旸《乐书》:"奚琴四胡本胡乐也。"马尾分两股,是在民间小四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音色显得光彩而有生气。


#4

 

地域:汉族地区

尺寸:长63cm  厚21cm  琴筒直径37cm

源:本院旧藏    

简介:弹拨弦鸣乐器。琴颈较短,音箱为木制圆形,也有八角形的,在面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音梁中间有两个音柱支立。四根弦,通常是五度定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持拨子弹奏。它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


#5

 

地域:汉族地区

尺寸:架高230cm  宽191cm

来源:本院旧藏    



简介:击奏体鸣乐器,由九音锣演化而来。流行于陕西、山西、福建等地,由音高不同、厚薄不一的多面锣组成。系于架上,用小槌敲击。20世纪60年代,前卫歌舞团把它改良成三十多面用于乐队。



外国民族乐器展厅

#1

一节切尺八

地域:日本

尺寸:长34.4cm  口直径2.7cm

来源:坂田进一捐赠    

简介: 边棱气鸣乐器,简称“一节切”,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该乐器取一节分(十五日)竹子制成,故而得名。


#2

 

地域:韩国

尺寸:长135cm  宽22cm

来源:韩国文化院赠送

简介:拨奏弦鸣乐器,又称“玄鹤琴”,是朝鲜族的传统乐器。该件乐器琴框和底板均由木制作,其上蒙以桐木拱形面板,面板上有弦七根。演奏时使用坐姿,使用竹棒拨奏。


#3

 

地域:印度

尺寸:高134cm  宽41cm  厚38cm

来源:赵佳梓赠送   

简介:拨奏弦鸣乐器,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弦乐器之一,现代维纳的形制主要有:北印度的 “北维纳”,也称“比恩”,南印度的“南维纳”。印度其他的弦乐器无论在形制上或是演奏技法上大多都来自维纳这件乐器。


#4

恩格隆

地域:印度尼西亚

尺寸:架高 48cm  宽25cm  

琴筒高 33.4cm/18.8cm

管口 3.8cm/2.6cm

 源:本院旧藏

简介:摇奏体鸣乐器。也译作“安格隆”、“昂格隆”,俗称“摇竹”。流行于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每人操作一件组成乐队。主体用5根细竹条作支撑,当中悬两个竹筒,竹筒上部被削成槽状,底端分别嵌入另一个较粗竹管的切槽。演奏时只需轻轻摇动,两个竹筒受到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颤音。


#5

琉特琴

地域:欧洲

尺寸:高94.5cm  宽30cm  厚13cm

来源:本院旧藏   

简介:拨奏弦鸣乐器,又称“鲁特琴”,欧洲琉特琴可以演奏和弦、旋律、各式各样的装饰音,它是用作伴奏歌唱的独奏乐器,也可用于重奏中,技艺娴熟的演奏者可以奏出多姿多彩的效果。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展厅


#1

象脚鼓

民族:傣族

尺寸:高99 cm  直径27 cm

来源:本院购置(1984)

简介:击奏膜鸣乐器,流行于傣、布朗、阿昌、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中,常同铓、钹配合为歌舞伴奏。其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    

   



#2

胫骨号

民族:藏族

尺寸:长33cm  直径3cm

来源:本院购置(2014) 

简介:击奏膜鸣乐器,流行于傣、布朗、阿昌、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中,常同铓、钹配合为歌舞伴奏。其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


#3

八角琴

民族:彝族

尺寸:高62cm  宽30cm  厚5cm

来源:本院购置(1984)    

简介:拨奏弦鸣乐器,彝族月琴的一种,也称“四弦”,流传于哈尼、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彝族火把节是用彩绸挂在胸前,边弹边歌舞。



#4

哈密艾捷克

民族:维吾尔族(哈密地区)

尺寸:高97 cm  筒深17.5cm  直径12.4 cm

源:本院购置(2013) 

简介:擦奏弦鸣乐器,因流行于东疆哈密地区而得名,也因外形与胡琴相似而有"哈密胡琴"之称。音色优美动听,是演奏"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疆哈密、吐鲁番和鄯善等地。哈密艾捷克琴杆为木制,张钢丝弦两根作为主奏弦,有六至十二根共鸣弦,马尾琴弓夹于两根主奏弦之中演奏。


#5

马骨胡

民族:壮族

尺寸:高70cm  宽15cm  琴筒直径9cm

来源:本院购置(1984)

简介:擦奏弦鸣乐器,壮语成"冉督"""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流行于广西、云南壮族地区的壮族、布依族。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




穿越时空 品味乐器  弘扬文化传承文明

馆藏架起沟通桥梁 

“东方乐器”博物馆里的宝贝与你

博览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感受多彩中国历史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