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乐器博物馆藏世界民族乐器特展开幕

发布时间:2011-06-20浏览次数:2807

 

筹备已久的《器·乐——东方乐器博物馆藏世界民族乐器特展》如期于201168日下午在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东展厅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音乐学院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举办,我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和音乐学特色重点学科共同承办。博物馆将多年积累下来的藏品精心挑选,筹划了这次展览。来自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两百多件乐器首次亮相北京,让首都的观众能目睹一个五彩的乐器世界。

我院杨燕迪副院长与国家大剧院的王争鸣副院长共同为展览揭幕。杨燕迪副院长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向代表国家大剧院的杨玲副院长赠送了象征双方友谊的三件珍贵的民族乐器。

开幕式由东方乐器博物馆史寅馆长主持,杨燕迪副院长和国家大剧院的杨玲副院长分别为展览致贺词。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前党委书记、著名音乐学家陈自明教授、我院赵维平教授、萧梅教授、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张伯瑜教授、姚艺君教授、《音乐研究》的主编陈荃有先生和北京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赵塔里木院长出席开幕式并代表嘉宾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展览的祝贺。

开幕式后,大家兴致勃勃的进展厅参观。首先闯入视野的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非洲之魂”板块。裹着羚羊皮的大鼓、饰有人脸形象的脚鼓、刻着类似蜥蜴一样动物形状的野牛角号……一件件乐器把仿佛把我们带人了一个广袤的非洲大草原。突然,一阵音乐叮叮咚咚的音乐声把沉浸在草原上的人们敲醒,原来是有人在演奏,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了“东方雅韵”板块,响起的正是具有浓郁亚洲音乐特色的印度尼西亚乐器甘美兰。甘美兰是古代印尼用于国家典礼的大型乐器合奏形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古老的声音在展厅中回荡,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在这个板块,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唐琵琶”。两个绚丽夺目的琵琶吸引着众多的观众驻足摄影留念,她们华丽的外表和承载的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古代悠久的音乐文化史及其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接下来的展览是“美洲之歌”、“欧洲之乐”、“凤尾竹下”、“东方奇葩”、及“雪域高原”几大板块。展出了爱尔兰的巴朗鼓、拉美国家的排箫、澳大利亚土著族的迪杰里杜以及中国苗、壮、蒙古、新疆各少数民族乐器,还有罕见的藏族的洞钦、法螺、人头鼓等。

开幕式结束后,我院研究亚洲音乐的著名学者赵维平教授做了题为《亚洲音乐的历史流动》的讲座,讲座由展览展出的各具民族风格的乐器引入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提出,即使是在文化十分交融、渗透的今天,两者间的差异仍不可掩饰。尤其是东方的亚洲音乐,它与西方相比,在地域、人种、习俗以及历史演变等都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老师从南亚印度文化圈的形成;丝绸之路的开掘,中国隋唐时期高潮文化的确立;中国与东亚诸国间的关系以及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形成等方面论述了亚洲音乐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的流动关系。

 

当日晚间,展览主办双方招待各方嘉宾晚宴。席间,大剧院和两所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东方乐器博物馆的专业价值取向和作为高校博物馆的重要地位。提及2008年我馆受邀赴湖北博物馆展览,大家一致认为,这样高层次的巡展,在全国艺术院校和上海高校的博物馆中还无第二家。大剧院领导十分赞赏这次特展,主动提出向北京民族文化宫和河南博物院推荐我馆。中央、中国两院的领导和专家更是羡慕不已,他们也分别努力筹措了十年以上,对我们的成功表示敬佩和由衷的祝贺,并已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研讨和在展厅内开设教学课程。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北京科技报、经济日报、上海文汇报、搜狐视频、中国音乐学网站等京沪媒体、各大网站争相报道,北京日报对这次展览辟出专版宣传,清华大学也来电请求为团体参观者讲解……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我院在乐器收藏及博物馆工作上的重要成果,对宣传我院和提高我馆的知名度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效应,也增强了我们博物馆所有工作人员的信心,激励我们更加努力的为我院博物馆事业而奋斗!

视频连接:http://tv.sohu.com/20110609/n3097380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