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民族乐器展厅

发布时间:2010-05-26浏览次数:30734

                                          

日本乐器

普化尺八

边棱音气鸣乐器。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之一。尺八原是我国唐代形如洞箫的竖吹笛,由宫廷乐工吕才创制十二支一套的竖笛,被宫廷推荐用作律器,因其中的标准笛为一尺八寸,故称“尺八”。

普化是唐宣宗时(公元847-859年)的高僧,他资性异人,出言佯狂,行为简放,遇人便摇铎(铃)高唱:“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面八方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他常常居无定所,时而歌舞,时而悲号。无欲恬淡,云游四方。普化的风范后来引起了一个叫张伯的居士的倾慕,自己力荐为普化弟子。因铜铎难得,就用尺八代替,称之为“虚铎”,用吹尺八来诵经。张伯的尺八曲“虚铎”传了十六代。到了张参这一代,日本僧人心地觉心于廉仓时代建长元年(1249年)来华,入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修禅,因赞赏张参所吹尺八曲的清妙,宋代宝祐元年(1253年)由在日本的源心和尚介绍,于9月28日,向张参求学尺八。宝祐二年(1254年)心地觉心回日本,并将尺八的演奏技艺传授给了日本人寄竹和随他去日本的张参的徒弟,四名居士(国作-理正-法普-宗怒),传承至今。

  
日本筝    

拨奏弦鸣乐器。八世纪初,我国唐代十三弦筝传入日本,先后演变为乐筝-筑筝-俗筝等日本传统乐器。三者形制基本相同,弦名由远至近分别称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为-巾。筝的传统演奏方法是右手姆-食-中指套上义甲弹拨,左手按弦。 

   
萨摩琵琶
    拨奏弦鸣乐器。萨摩琵琶是在唐传琵琶的基础上,于十六世纪演变而成的琵琶。曲颈短项五弦,音域为e~#g2,定音各有不同,用拨子弹奏。萨摩琵琶最初是用于唱经,后由武士演奏,多表现战争题材,刚健而悲壮,以男性演奏为主。
  
筑前琵琶 
    拨奏弦鸣乐器。将宗教音乐的筑前盲僧琵琶家庭音乐化,改为艺术音乐,便为筑前琵琶。形制类似于萨摩琵琶,产生于十九世纪。有四弦与五弦之分,音域为:g~c3,乐曲的风格亦有所差异。筑前琵琶伴随歌声演奏,音色柔和,一般为女性使用。

 

韩国乐器

大笒
    吹奏气鸣乐器。韩国长横竹笛。我国宋代曾译作“大吟”。庞元英《文昌杂录》:“元丰四年,高丽国迁使崔思齐,副李子威朝贡并献乐器”,“思齐言:今高丽乐是新罗乐,乐器有嘉配琴,谓笛为大吟。”约形成-发展于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大笒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和六个指孔,尾端有一至五个装饰孔。筒音为bB,音域超过两个八度。大笒既用于宫廷音乐,也用于乡乐。

牙筝
    擦奏弦鸣乐器。也称“轧筝”。张七至十一根弦,用一根润湿的长竹片擦奏。唐代中期用于宫廷的南昭奉圣乐。宋代又称“秦”(读qin)。至元代,“秦”设七根弦,在宫廷礼乐中配备的数量较多,云和乐要用十六件秦,也用于宴享乐。明代增加为九根弦,改用桃枝涂松香擦奏,明代的许多绘画中都能见到“秦”。清代恢复称“轧筝”,弦数增至十根,制作更为精致,用于宫廷宴享-番部乐和仪仗乐队中。近年来发现,河南平顶山-舟山群岛民间存有“轧筝”。河北的平安调中所用“轧琴”-山东青州的民间艺人中的“拙琴”-江苏邯郸地方戏“武安平调”中的“轧琴”-福建蒲田的“文枕琴”-广西东兰地区的“瓦琴”(也称“七弦琴”)-吉林延边朝鲜族的“牙筝”等都是牙筝的遗存。

玄琴
    拨奏弦鸣乐器。朝鲜和韩国“玄鹤琴”的简称。起源于我国古代卧箜篌,公元三到五世纪的高句丽古墓群壁画上就有演奏玄琴的形象。
    高句丽是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同我国文化交流最早的国家。据朝鲜《三
国史记•乐志》记载:“玄琴,象中国乐部琴而为之。……《新罗古记》云:初,晋人以七弦琴送高句丽,丽人虽知其为乐器,而不知其声音及鼓之之法,购国人能识其音而鼓之者,厚赏。时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木样,颇改易法制而造之。兼制一百余曲以奏之,于是玄鹤来舞,随名玄鹤琴,后但玄琴。”玄琴张六根丝弦,内侧一根和外侧两根弦有一柱支撑,发单音,中间三根弦共用十六个固定的“棵”(第一个棵有码子的作用,其余都起品的作用),用一根竹棒拨奏。
 

伽倻琴
    拨奏弦鸣乐器。历史远久,因流行于朝鲜半岛古代新罗南方的伽倻国故名。史籍也称“新罗琴”。日本奈良正仓所院藏两架“新罗琴”是公元八世纪的制品。一般认为伽倻琴由中国筝演变而来。宋代曾译作“嘉配琴”,1081年,高丽国使节曾带这种乐器向宋朝廷进献。现在是朝鲜和韩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十九世纪末成为我国朝鲜族的民间乐器。伽倻琴的结构和发音原理与筝相同,张有十二根弦,音域为:g1~d2。左手的演奏手法与筝的吟-滑音相近,右手弹奏时不用指甲,用指尖肉拨奏(左手弹奏亦然),音色柔和-苍实。


奚琴
    擦奏弦鸣乐器。现今二胡的祖先,盛行于唐代,共鸣筒一端蒙木板,轸子插在琴杆上的方向与现二胡相反,弦缚在轸子手握的一侧。奚琴最早是古代少数民族奚人的乐器。宋代欧阳修在《试院闻奚琴作》一诗中对奚琴描写道:“奚琴本出奚人乐,奚奴弹之两泪落。”早期的奚琴用竹棒击奏或擦奏,后发展成用马尾弓擦奏。现今福建南音的“二弦”仍保持着这种形制。韩国至今藏有我国宋代传去的奚琴。朝鲜音乐工作者把奚琴改革成民族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组合成高-中-大-低等系列化声部。

杖鼓
    膜鸣乐器。北宋(公元十世纪末)始有杖鼓之名。朝鲜族语称“卜”,汉族称“朝鲜鼓”。起源于印度,约公元四世纪传入我国中原,十一世纪初传入高丽。韩国《乐学轨范》对杖鼓的形制和演奏方法有详细的记载。朝鲜-韩国和我国延边朝鲜族都有杖鼓。因两头各用一根鼓棒敲击,唐代称“两杖鼓”。后一头用棒击,另一头用手拍,则称“杖鼓”。因鼓腔腰部较细,也称“细腰鼓”,简称“腰鼓”。杖鼓的皮张于金属鼓圈上,两端各一,鼓圈四周有数个金属搭钩,搭钩上有绳索牵拉于鼓两端,移动绳索上的皮套可以调节鼓皮的松紧,获得最佳音色。演奏时把它挂在胸前,边奏边翩翩起舞,舞姿轻盈雅致,富有朝鲜族特色。

印度乐器

维纳    

拨奏弦鸣乐器。印度最有影响的乐器之一,约在七世纪由圆杆琴演奏变而来,十五世纪初步定型。现维纳大体分为两类:流行于北印度的称“北维纳”,也称“比恩”。通常张七根钢弦,琴杆上设十七至十九个品,琴杆两侧各有一个南瓜形葫芦为共鸣箱。常用定弦为:c2-c1-f-c-G-E-c。演奏时把琴杆斜抱在胸前,左手按品,右手弹弦,它的吟滑音有浓厚的印度风格。流行于南印度的称“南维纳”。有十九至二十四个品,张七根弦,其中四根是旋律弦,三根共鸣弦。常用定弦为:c2-g1-c1-c1-g-c-G。音域达三个八度。
  
西塔尔
    拨奏弦鸣乐器。“西塔尔”是三根弦的意思。流行于印度和南亚地区,中世纪因受伊斯兰乐器的影响,由维纳演变而来。
    现今的西塔尔是在十八世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印度和南印度的西塔尔的形制有所
不,前者长约1.2米,琴体用木制,下端有一个形如南瓜的共鸣箱,指板上有二十个可以移动的金属品,张七根弦(有的张四-五或六根弦),第1-3-5-6-7根为钢弦,用来演奏旋律,第2-4根弦为铜弦用来奏低音。在主奏弦下面有十多根共鸣弦;南印度的西塔尔的琴身略短细,有十四个金属品,没有共鸣弦。演奏时,用左手按品,右手持金属拨子弹弦或持弓子擦弦。旋律的装饰滑音有浓厚的地方风格,音域可达三个八度以上。传统的曲目有近千首,印度社会上组织有许多专门的演奏团。拉维•香卡是最负盛名的演奏大师。


萨若德
    拨奏琉特类弦鸣乐器。萨若德一词源于波斯文Sarodan,意为歌唱,是北印度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萨若德无品柱,金属指板,一般有八根主弦,其中四根为旋律弦,四根低音辅助弦,按四五度定音:f1-c1-g-c-c1-c1-c2/c2;同时,琴颈一侧有十一至十五根共鸣弦。其演奏形式为表演者本人自弹自唱,并由塔布拉鼓伴奏。 

 
弹布拉    

拨奏琉特类弦鸣乐器。在印度传统音乐中,弹布拉担任主音与五度音的固定节奏音型,仅弹奏空弦音。四弦定音为g1-c1-c1-c或f1-c1-c1-c。  


塔布拉    

击奏膜鸣乐器。可调节音高的单面对鼓,鼓面中心粘有胶膏。右面为塔布拉,发音高,左面为巴亚,发音低。塔布拉鼓是北印度古典音乐中主要的击奏乐器,既用于声乐也用于器乐,还常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技巧高深,节奏复杂多变,籍手腕压鼓面可产生不同的音色,表现力非常丰富。 


木丹加鼓 

击奏膜鸣乐器。南印度双面桶鼓,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击奏乐器,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鼓身长50~70厘米不等,有16个木契用以调节音高,调节音域达两个半音;其固定音高因鼓而异。鼓面直径18~21厘米,蒙以猴皮或小牛皮,鼓的一头中心以特制的米糊调和,以产生特定的音色。演奏者席地而坐,将鼓端置于膝间,用手指击奏,音色与节奏复杂多变。


印度尼西亚                            佳美兰


在被称为千岛之国的印尼爪哇岛上曾经有过二万个甘美兰乐队。甘美兰约15世纪就已形成。甘美兰乐队的乐器种类很多。演奏旋律的敲击乐器:铜片琴(金德尔Gender)、铜排琴(萨戎Saron)、罐锣(波囊Bonung)、编锣、大悬锣(Gang)等。节奏打击乐器有:“肯当鼓”以及吹管乐器:“苏灵笛”,弦乐器:“热巴布”等。
    早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印尼的使节訶陵就献女乐来到长安表演。同中国古代礼乐的教化作用一样,演奏传统的甘美兰是一种约束自己的方式,在心灵和行为都须符合人的内在美。要求大家在乐队合作中配合默契,克制自我,不炫耀技巧,个人不凌驾于集体之上。
    本展品为来自爪哇的大型甘美兰乐队。由萨旺多制作,萨旺多的父亲是爪哇索罗王二世的宫廷乐师,他的制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音色优美。深受各国使用者的好评。

俄罗斯巴拉莱卡


拨奏弦鸣乐器。由多姆拉演变而来,共鸣箱呈三角形,曾译名为“三角琴”。流行于俄罗斯民间。面板平坦,上有一个圆形出音孔,张有三根弦,定弦为:e1-e1-a1。音域为:e1~a3。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十九世纪后期,由苏联安德烈耶夫改革系列化,形成最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最低音等六个声部的形制,成为新型俄罗斯民族乐队的主要弦乐器。